大庸府城是在張家界六百多年老府衙舊址上興建的,以展示張家界幾千年歷史及土、白、苗、瑤、侗五大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人文景點,景區內擁有國內首家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和張家界博物館。
走在大庸府城內的石板街,可感受這里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大庸府城由八座樓群組成,建筑呈明清時期土、苗、白、瑤、侗等少數民族建筑風格——土家吊腳樓的古樸大氣,苗寨的神奇秀美,侗族風雨橋的浪漫多姿,瑤族盤王殿的神秘威嚴,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的清幽絢麗……檐角飛揚的馬頭墻,精致秀美的雕花門窗,藝術而靈動地連接起古往今來,將民間淳樸和細膩的藝術風格發揮到極致。看得人不由不贊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沿石階而上,依次看到“大庸府城”石碑、虎溪、虎乳銅雕、府城牌坊……行至此,不禁想起兩日前一位當地的朋友向我講述的那個虎乳救兒的美麗傳說:
遠古時代,外族入侵古庸國。庸人部落的首領率部族血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西逃。
首領夫人武藝高強,能征善戰,突圍的時候,夫人背著才出生幾個月的嬰兒,毅然斷后,與所率土兵全部戰死,但是,背上嬰兒卻幸免于難。嬰兒的啼哭聲和空氣中的血腥味兒引來了山中的一公一母兩只猛虎。一晃兩年過去。殺出重圍的庸人部落,輾轉回到天門山下澧水岸邊,重新建立庸國。土王一直掛念生死不明的妻兒。一日,正遇群虎在溪中戲水,于是射殺了虎父虎母,并找到一個和老虎一起生活的似人似虎的小東西。
土王通過胎記認出是自己的兒子,知道自己錯殺了一對俠肝義膽的虎父虎母,悔恨不已。于是,將二虎合葬一處,并請石匠在洞口依石造型刻下虎公虎母的雕像。同時將小溪命名為“虎溪”。將兩支弩箭折斷,對天起誓:凡我土人部族,從此永不射虎!土王的這個兒子,人們都叫他“虎娃”。
古庸國里這一感恩于虎的故事代代相傳,經久不息。土家人尚虎,虎是土家人的圖騰。人們景仰施愛于世人的恩虎,即塑像一尊,陳于府城,播灑愛情,傳揚平安。據說,這尊虎乳銅雕是目前國內最高大的銅虎(此虎凈重約4噸),由青銅鑄造。虎的身下有一個小孩兒和一只小老虎在吃奶。看來,這虎應該是張家界的標志了,就如同獅是新加坡的標志一樣。
一直放不下那個虎乳銅雕,那個關于虎乳救兒的美麗傳說,在張家界的后幾天,見到當地人就打聽關于張家界的傳說,關于大庸府的故事,還真的又聽了不少,比如解人風情的“虎乳神鞭”,比如氣豪義堅的“虎拜龍庭”,比如風云變幻的“血浴衛城”,等等,每一個故事都很神奇,每一個故事又似乎都在詮釋著人生命運的真諦,吐納出先民思想的芬芳……
真的,大庸府城的所在地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始于遠古的農耕時代,土家族、白族、苗族、侗族、瑤族等眾多少數民族就在這片土地上相依同存,和睦共處,生生不息地與大自然頑強搏斗、與外敵誓死抗爭,用生命的智慧構建著幸福家園,創造著美好生活。其中有太多美麗的傳說,有太多祥和的習俗,哪一個故事,哪一種習俗都足夠讓我們后人感動。
置身于大庸府城,宛如走進先民絢麗的精神世界,宛如走進五大民族多彩的思想王國。當地的朋友介紹說,大庸府城的天街,依坡地而建,上連氣勢雄偉的府城之門,寓意勇于攀登即能接近幸福之源,會納一生的福氣,享一世的富貴。于是,特意去攀登了那天街,讓自己去接近那幸福之源。在大庸府城,拾級而上,感受著那里無處不在的富貴文化,獨具風格的府城建筑、造型各異的牌坊照壁、引人入勝的樓榭歌臺和精巧別致的織錦刺繡,無不深深烙上了這一文化的印記。有誰會拒絕富貴呢?
張家界,大庸府城,千百年世事浮沉的人間滄桑,造就了如詩如歌的人間樂土。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系。